
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,说起随笔,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吧?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,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,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。想要找更多优秀经典的随笔吗?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班主任随笔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小学班主任随笔1现在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不是经验和技巧,而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欠缺和凝滞。
由于教育对象的时代性、教育资源广泛性、教育方法的多样性,教师每天都需要学习,在学习中生活,在学习中工作,在学习中提升,以学习求发展,用学习让自己做一名有故事的老师,有故事的老师有爱、有志、有识、有趣、有恒!
有爱。教师“爱”学生。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,在教学实践中,要把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寓于对学生的关爱之中,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学生的成长进步,这就需要老师用爱心去呵护,用爱心去启迪,用爱心去点亮每个学生的人生灯塔。老师还是能够做到以情感人,以行带人,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,在做学生思想工作过程中,真心的体贴、温馨的话语,耐心细致工作态度,就像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的春雨,启迪着学生的心灵,净化着学生的灵魂,开启着学生理想的心扉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人类灵魂工程”。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,学生最欢迎的是充满爱心、有人情的老师。爱,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和手段,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。老师应该以无私的爱心感化学生,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,用师爱的雨露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,让师爱伴随每个学生成长。所以老师教育的追求是“成人”而非“成事”、是“养成”而非“速成”、是“内化”而非“灌输”。
有志,则不甘为下流,不愿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,然而,教师的“职业倦怠”早已让很多老师成了“撞钟的和尚”,他们过一天算一天,教师的职业倦怠从何而来?梁启超先生在《教育家自家田地》里道出了教师“职业倦怠”的根本原因:
一点新学说都不讲求,拿着几年前商务印书馆编的教科书上堂背诵一遍完事;今日如此,明日也如此,今年如此,明年也如此,学生们听着个个打盹,先生如何能不倦?
教师如何克服“职业倦怠”?梁启超同样给出了一个好方子:
当先生的常常拿“和学生赛跑”的精神去做学问,教那一门功课,教一回自己务要得一回进步,天天有新教材,年年有新教法,怎么还会倦?你想学不厌吗?只要诲人不倦,自然会学不厌。把功课当做无可奈何的敷衍,学生听着有没有趣味有没有长进一概不管,那么当然可以不消自己更求什么学问。既已把诲人当作一件正经事,拿出良心去干,那么,古人说的:“教然后知困”,一定会发见出自己十几年前在师范学校里听的几本陈腐讲义不够用,非拼命求新学问,对付不来了,怎么还会厌?还有一个更简便的法子:只要你日日学,自然不厌。只要你日日诲人,自然不倦。趣味这样东西,总是愈引愈深,最怕是尝不着甜头,尝着了一定不能自己。像我们不会打球的人,看见学生们大热天打得满身臭汗,真不知道他所为何来;只要你接连打了一个月,怕你不上瘾?所以真肯学的人自然不厌,真肯诲人的人自然不倦。这又可以把孔子的话颠倒过来说:总要“行之以忠”,当然会“居之无倦”了。
所以,有志的老师虽嘴不敢豪言“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树立光辉典范”,但心中总觉要有“为中国教育留下一帧身影”的理想。
有识。则知学问无尽,不敢以一得自足。如河伯之观海,如井蛙之窥天,皆无识者也。教师不仅要做一个阅读者,也要做一个行万里之人,不断学习,敢于跨界,开阔视野,更新观念,改变行为,知行合一。在教育的路上,爱心是合格教师的底线,智识是成为优秀教师的上限。
著名教育家马可连柯说过:“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、刻板甚至吹毛求疵,但不能原谅他的浅薄无知。”是的,如果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,教学中必然会捉襟见肘,穷于应对。苏霍母林斯基也指出:“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教学大纲宽广得多,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。”我认为对老师来说,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,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,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,跟踪学科学术动态,了解新观点,掌握新信息,不断更新知识,站在学科的前沿,努力完成由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化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31年在清华的就职演说:"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。”正所谓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教师要通过学习使自己走向高贵,人生的主要使命就是使自我成长,成为与其潜能相等的人。学校教育所承担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终生的读书人,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发展。教师必须自己先读书,才能带领学生读书,将人类文明的薪火由书本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,这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义务,更是一种无以言说的幸福。对于一名教师来说,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,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。教师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上课,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,教师应该无限地渴望读书,充满真情地教书,教师自己也必须成为一本书。为人师者,工资高低都要买书,屋子再小也要藏书,工作再忙也要读书,交情深浅都可以送书。
有趣。一个教师可以不那么风趣幽默,但一定要是一个真正的陪伴者,在陪伴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之趣,感受成长之趣。
作为教师,对一些本身就有趣的知识,我们不能把它教得无趣。眼光定律告诉我们:用严肃的眼光看有趣的事情,看着看着,有趣也变无趣了。事实上,年级越高,知识的趣味性似乎越低。教师如果原封不动地转手教给学生,学生的学习将是暗淡、乏味的;沉重又沉闷的.学习气氛,对学生来说,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。一位教师说:“如果教室变成了快乐积极的场所,教师肯定做对了某些事情。”许多学生忘记了过去教师教的“正经”,却忘不了过去教师说的“不正经”,就是最好的证明。美国心理学大师赫伯·特鲁认为:“幽默是一种引导自己获得快乐的能力,是一种生活态度、处世方式和人生智慧。”我想说,在教育中,幽默也是一种教学态度、教学方式和教学智慧。如果教师是一个有趣的人,那么他必将成为学生眼里最可爱的人。海特说:“幽默是一个好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。幽默有多种功用。最明显的功用就是它能使学生富有生气和积极注意。在教学中,幽默的真正目的要更为深入更有价值得多。它在快乐之中把教师和学生联结在一起。”
有恒。则断无不成之事。有恒者事竟成,为师之道在于持之以恒,坚持阅读、坚持写作、坚持梦想,才能成就自己的精彩。
有恒就是永葆激情,激情是成就事业的基石。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,需要一大批永葆激情的教师。教师只有永葆激情,才能走进学生心灵,用生命点燃生命,用灵魂塑造灵魂,用智慧开启智慧;激情是一种状态,是一种态度,是一种情怀,是一种素质,更是一种境界。教师有无激情,关系着工作态度、关系到工作效率,关系着幸福指数。拥有激情,教师才会精神振奋,工作有力,激情四射,不计得失,对学生倾注心血和汗水,迸发教育智慧,激情是工作的灵魂。子曰:“南人有言曰‘人而无恒,不可以做巫师。’善夫!”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贵有恒。有恒的教师是一个 ……此处隐藏20571个字……一个别人绝对不会想到的.同学送的,平时不少批评她,可是就是经常受老师批评的学生,她却没有计较老师的批评,也没记恨老师的严厉,却真诚地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,亲手叠的一百只纸鹤。我感动地只能连声说着谢谢!我要感恩我的学生们,有他们我才有一路快乐健康人生,他们是阳光,他们是鲜花,拥有阳光,拥有鲜花的日子是不是最富有最幸福的。所以我快乐,因为我有我的学生们!
我们感恩春天,也要感恩冬天,没有冬天,也许我们就不能感觉春天多么温暖。感恩学生,这些语言将不会从教师的口中产生:“朽木不可雕也”、扶不起的“阿斗”,你怎么这么笨?你怎么上课老讲话,有没有安静的时候?你的成绩这么差,全班的均分被你拖惨了。感恩学生,我们就会反思,我们是不是全心全意为了学生的发展,是否夹带着自私个人的名利。感恩学生,我们就会发现慢生不是一无是处,而是无所不能。感恩学生,慢生就会逐渐消除自卑心理,克服孤僻性格,感受温暖,树立起同班集体一起进步的信心。遇到好教的学生,成绩好的学生,教师会以他为荣,和他一起飞翔,和他一起分享快乐!遇到慢生,学生会以教师为荣,你带着他一起飞翔,更能证明你力量和水平,你将得到更多的体验、感悟和荣誉,你将会引得社会更多的尊敬。
小学班主任随笔14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社会组织,而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、教育者和指导者,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和骨干力量,是联系各科任课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的纽带,也是沟通学校与家庭及社会力量的桥梁。可以说,班主任的工作非常重要,对于学生的习惯养成和品德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。刚走上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我,遇到了一些挑战,也同时收获到许多。班级里个别特殊的孩子,他们身上出现的各种问题,需要班主任多思考、善发现,用心去解决。只有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,走进孩子的内心,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,去感化他们。
小汤是个白白净净,刚上二年级的男孩子,刚接手这个班,我没有特别关注到他。但是他渐渐成为我的重点关注对象:上课不听讲,下课一溜烟就不知跑哪儿去了,经常带玩具到班上,还会带零食来吃。上课总是回头,趴在后面同学的桌上,和别人说笑。我提醒他,他就转过来,低着头在抽屉玩东西。他的小眼睛从来没有看过黑板,老师的话一句也没有进到他的.耳朵里去。别的孩子在写字的时候,他就发呆,桌上有时连书也没有,学的内容也是一问三不知。我每次找他谈心,他都连连点头保证下次绝不再犯,但是一转眼就左耳进右耳出。
我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这样下去怎么行!上课不能总因为他而耽误别人,我只好用下课或放学时间来补习,每次送班级放学都只是看到他的爷爷,他的爸爸妈妈却一直没见到,而他也从不跟我说爸爸妈妈。
就这样过了半个学期,虽然我找过他谈过好几次话,但小汤的表现没有什么多大的改善。好几个老师都和我反映他上课不听讲,作业也基本不做。孩子们也和我“告状”。
他的“缺点”越来越多,但都说孩子是张白纸,我猜想这些不良习惯很可能和她的家庭教育有关。于是我与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。来的人是他的阿姨,他爸妈离婚,爸爸一直忙生意。两人受教育程度都不高,只能关照他的生活方面,给予他金钱上的补贴,对他的学习、行为等无暇顾及。就连吃住也是跟着爷爷,老人家70多还要为孙子的事情操心,但是孩子对爷爷的教育充耳不闻,有很强的逆反心理。长此以往,在孩子的心目中,对父亲是既陌生又讨厌。而他生母的形象,早已慢慢淡忘。由于小汤失去了生活中最具亲情的父爱和母爱,也就失去了原本应该属于他的天真和烂漫,变得叛逆了。听了她的话,我一方面对他有了理解和同情,同时又有了更大的担忧。家长没有能力配合学校教育孩子,我该用什么方法去纠正孩子的行为呢?
有一天早自习,一位老师来跟我说班上的一个孩子躲在楼梯底下,我顿时生气了,哪个孩子一大早不想读书就躲起来。一看是小汤,哭红的双眼,不停地抽搐,可把我吓坏了,赶忙安抚起他来,原来他是因为穿着拖鞋来学校,被校门口的同学嘲笑了。当天下大雨,我也是穿的洞洞鞋,就把鞋子亮给他看,还用安慰的口吻跟他说,你怕什么,连老师都穿拖鞋,其他同学笑话你,就把老师抬出来。没想到这一举动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。当天他表现特别好,上课回答问题虽然不正确,但是很有积极性,下课跑来跟我聊天,讲笑话。我借此跟他约法三章,提出一些比较容易做到的事情。一开始效果不错,三天一过,他的耐心和自觉性不够,有隐隐反弹的趋势,我又借学校的争章活动,单独跟他列规则。因为奖章都是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得,他很少能得到,所以没有积极性。我就买来印章,每天写作业盖一个,没有被批评盖一个,课堂表现好盖一个等等,集齐十个就能兑换一个奖章贴在墙上面。当他拿到第一枚奖章时,兴奋的又叫又跳。虽然他不是每天样样都做好,但是我看到他每一点点的进步,作业交的次数多了,上课也会举手发言,不乱下座位……越来越像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了。而他下课的调皮不正说明他是活泼的儿童吗?
小学班主任随笔15过了片刻,阿力和阿明一起来到我面前,他们不好意思地表示矛盾已经解决了,不需要我再帮忙。这时,我笑着说:“这就对了,以后遇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,不要激动吗!来,大家还是好朋友,握手言和吧!”他们红着脸握起了小手。
看着他们,我想今天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方法,我们总习惯于当学生中的“法官”,来“判决”谁对谁错,可其实学生们由于年龄的特点,发生些小矛盾是家常便饭,没必要把每一件小事都放大了来处理,去威严地宣判谁对谁错,小孩毕竟是小孩吗,能有多少是本质上的问题呢!可能有时老师因为没有亲眼目睹还难免会发生评判上的差错呢,而对于生来说被冤枉可绝不是一件小事了。对了,何不让他们学会自己来解决自己的矛盾呢?
为了让他上课的时候能够响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,我可真是没少费劲,当然,我们班的.孩子每个人都是这样“熬”过来的。我对他们的要求是:只要你站起来了,就必须站直,手放在腿的两侧,说话的时候目视前方,声音必须响亮足以让班级的每个同学都听到,对错暂且不论,必须吐字清晰。要求说起来很容易,但是真正完全做到,可是要靠平时坚持不懈的毫不放松的训练。不过还好,现在来看,这个新转来的孩子已经在努力得朝着我的要求做了。总算没有让我们这些老师白费工夫。
??我想, 作为有亲和力的老师,应该尊重、理解学生,不伤害学生自尊心,把学生放在心上,真诚地认可学生的每一点进步;应该放下架子,“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,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”;应该关心学生情感体验,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;应该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,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。泰戈尔曾说过,不是槌的打击,乃是水的载歌载舞,使鹅卵石臻于完美。坦白承认,我有时对“不争气”的学生恨铁不成钢,忍不住大发雷霆,说话的口气冷若冰霜,有时很难听,这肯定伤了他们幼小的心灵。在我这般“暴风骤雨”教育下,他们能炼成钢吗?
孩子终于流泪了,尽管我是那么地惊讶,他好像下了决心:老师,我请求你再相信我一次----相信我还是个好孩子,行吗?
给孩子改过的时间和机会并不难,只是我们都太着急。让我们付出更多的理解、支持、宽容、关爱和期待,告诉孩子,我相信你,请你慢慢来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