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,大家没少接触或者看到经典的随笔吧?随笔可以观景抒情,可以睹物谈看法,可以读书谈感想,可以一事一议。那么,什么样的随笔更有感染力呢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中班老师的随笔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幼儿园中班老师的随笔1我班有个小朋友叫易易,他在吃点心时总会引起大家的注意,吸人眼球。这是为什么呢!原来每天早上吃饼干时,虽然饼干大小没区别,但饼干的花形有不同,有带星星的,有的带花边的.,有的饼干身上带各种形状的图案等等。一开始吃饼干,幼儿们就纷纷选自己一见钟情的那个。可毕竟拿到的有先有后呀!我们的易宝宝有时就对自己的饼干不满意。总会哭闹不停。为此,我经常走到他身边对他说:“图不同,但味道是一样的,一样吃。而且,以后会再吃到同样的饼干,你也就吃到自己想要的那个了”可是,每一次都不了了之地平息了。他接受了饼干,当然也能看得出他很勉强。好像他很委屈,很无奈。可是我们还觉得这个孩子太挑剔了。
有时细细想想,这是孩子体现自我的表现,有自主意识。纲要指出,孩子的需要就是我们教育的需要,尊重孩子,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精神是我们的任务。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处理就了事。一次,他又这样,我问清楚后,又看了看饼干,对他说:“咦,这饼干圆圆的,像个太阳吗!瞧,他们几个人在吃太阳呢。(那几个吃圆形的,没有花边的饼干)易宝宝看看,脸色立刻变了样,马上拿上那个饼干,快快地吃了起来。吃早点结束后,易宝宝还跑到我跟前,兴奋地对我说:“老师,我吃太阳了,我不哭了。”
事后,我很受启发。这样的引导比说教强得多,效果也圆满。有些时候,我们真的需要变变。
幼儿园中班老师的随笔2班里有两个男孩子,家住在两隔壁,每天一起来幼儿园一起回家,在幼儿园里也形影不离。说到他们中的旺旺每个人都会露出赞许的目光。可豪豪呢,却是个非常淘气的孩子,上课总坐不住。为此,我常常跟豪豪说:“你看旺旺多能干,你要向他学习。”那天早上,斌斌跑过来告诉我:“陈教师,豪豪在门口哭呢,他妈妈怎么拉他,他都不来。”我觉得很奇怪:豪豪平时总是很早就来幼儿园的,今天怎么会不想来?我跑到门口,豪豪还在哭。他妈妈告诉我:“今天,旺旺和他爸爸、妈妈一起去旅游,豪豪也想去。
我们没答应,所以他就不想来幼儿园。”豪豪妈妈还告诉我:旺旺要是有什么东西,豪豪就一定也要。旺旺要是去干什么,豪豪也一定要去。豪豪现在什么都要跟旺旺学,还说这是老师说的。听着听着,我恍然大悟,想起了自己曾对豪豪说过要向旺旺学习的'话。
是啊,孩子年纪小,不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,当老师说向谁学习时,他们就会盲目地去模仿。作为老师,不应只是笼统地告诉孩子要向谁学习,而应该具体地指导他们要学习些什么?怎样学?
幼儿园中班老师的随笔3自从园里开展了早期阅读活动以来,小朋友们比以前更爱看书啦!可是只有兴趣还不行,还要学习如何去看。早期阅读这是在传授一种方法,一种读书的方法。而我们也要用幼儿的角度看图画书。那么,我们就不会再忽略封面带给我们的重要信息。往往这最容易被忽略的第一页包含着更多的内容:一本书的标题、主要人物,故事发生的地点,环境,有的`甚至还包含着主要的事件。
所以,我们要带领幼儿去读懂封面,这是领会这本书的内通的第一步,也是让幼儿萌生兴趣的第一步。因为,当幼儿那道一本图画书后,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书的封面,幼儿想要马上阅读的冲动也是从封面中获得的。其次,要教会幼儿如何去翻看每一页,对于一本图画书来说,每一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,页与页之间都是相互关联,互为因果的,而且每一页传递给幼儿的信息是重要而且不同的,要让幼儿从上至下,从左往右去观察图画,任务,环境,表情,动作,由此产生联想,推测即将发上的事情。想一想,图中人物会说些什么,然后再翻到下一页,看看自己的推测是否得到了验证。
这样一环扣一环,把走马观花式的看图画转变为一种思考,一种表述,一种自己的认识,这回然狗儿在读每一本书的郭崇中都有一种飞跃,得到一份收获。
幼儿园中班老师的随笔4因为今天是家长开放日,为了使活动更加丰富多采,我在活动的引入部分增添了一个小熊请客的情景展示。通过两张形象生动的图片讲述了故事“小熊请客”,从而引出“嘭、嘭、嘭,是谁在敲门呀?”既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、生动性,又使得活动衔接自然,不会来得那么唐突。幼儿也被这个故事与图片深深吸引着,再进入接下来的歌曲学习就显得轻松多了。
在学习歌词过程中,因为有第一环节的图片展示,很多内容都在图片中有所提示,因此幼儿的歌词反馈也来的比以前轻松些。
进入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习:嘭嘭、嘭嘭、嘭嘭、嘭的敲门节奏,幼儿先前表现出了一些迷茫,因为之前这样的学习经验较缺乏,通过老师先引导“嘭”这个象声词,再引导它的节奏,在这样一个分层次的.教学下,幼儿把这一节奏难点也拿下了。
有了前面的歌曲学习做铺垫,最后一个环节游戏把这次活动推向了高潮,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深陷其中。
一堂有准备,有条理的教学活动才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通道。
进入幼儿园以后,第一次遇到家长开放日,多多少少有几分紧张.因为是新教师,对活动缺少认识,为了能把这次家长开放日半日活动搞好,我就请老教师帮我选择了一个音乐游戏来把门儿敲,老师都说这个活动挺有意思的,现痴围挺不错,既然这样就试试吧。
家长开放日当天,我们家长的热情相当高,所有家长都出席了。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也是第一次,第一次可以现场了解自家宝宝的学习生活情况,自然很开心。参观教室的、观摩幼儿拍球的,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!
毕竟是老教师有经验啊,在我组织的音乐活动现场,幼儿的兴趣相当高,看着家长们也蠢蠢欲动,想加入到游戏当中来的样子,让我感到很欣慰,有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在心底燃烧。
当看到家长们写上来的反馈单中个个都是对我们的认可时,也感觉到了身上担子的沉重,这是他们对自己的肯定,我们更应回以同样的肯定啊!
幼儿园中班老师的随笔5涵涵是我班一名性格内向的小女孩,对事从来不感兴趣,喜欢自己一个人玩,如果遇到事情不顺心,就用哭来表示。但是现在我发现她变了,变得爱说话,课堂上能大胆举手发言,唱歌、表演也不再害羞了,而且很投入。记得在周二上午的第二节音乐课上,我教孩子们学了一首《请你和我跳个舞》的歌曲,编配上动作后,孩子们都学得很认真也很开心。
我注意观察了涵涵——她边唱边模仿老师的动作,表演得很精彩,我及时表扬了她,她显得很开心。当我对她投以鼓励与信任的目光时,她更是兴奋得又唱又跳,开心极了!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,我请小朋友们到前面来表演,看看谁最有本领,没想到她第一个举起了手,我邀请她到前面来表演,她表现得落落大方,真令人刮目相看。于是我奖励了她一朵小红花,并带头鼓掌。我又对她说:“希望你以后都能像今天一样,在 ……此处隐藏2394个字……得更为重要。
奕奕是个潜力比较弱的宝宝,在班里,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一齐玩游戏。而且口齿也不清楚。用我们一个同事的话说:“怎样他总是比别人慢半拍。”奕奕胆子比较小,平时不爱说话,适应新环境的潜力不强,这是客观事实,我们都很清楚,但我们没有拿他跟别人的宝宝比,更没有训斥宝宝。我们始终透过各种办法传递给宝宝这样的信息:我们相信他,他是最棒的!记得奕奕刚来园时,整整哭了两周,在幼儿园连滑梯都不敢上,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。我用了“鼓励+强制+鼓励”的办法,逐渐,他的自信心增强了,也慢慢有了一些用心勇敢的表现,如今,他已经顺利的升入一年级了,我们都为他高兴!
幼儿园中班老师的随笔11今天是升入中班后的第一次吃鱼。用餐前,我提醒他们现在是中班小朋友,一定要学会自己吃鱼这个本领,所以老师谁也不帮忙,小朋友自己想办法把鱼吃掉。末了我还问了他们一句“孩子们有信心吗?”“有!”我原以为会有很多请求帮助的声音,可结果却出乎我的预料。
在随后的用餐中孩子们都是自己吃的鱼,并且让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吃鱼方法,我归纳一下大致有以下三种:第一种先吃中间肉多的地方,没有鱼刺的地方吃完了就把鱼翻个个,一个手不行另外一个手也帮上忙了,等到没有鱼刺的肉吃完了,鱼的美味好象还意犹未尽,于是他们把边上有肉带着刺的部位也吃到了嘴里,吃掉了肉再把鱼刺吐出来。这种吃法是最成熟的一种,不过只是几个幼儿。第二种是先把头、尾及边上的刺去掉,留下中间一块鱼肉,再用勺子挑着肉吃。这种吃法幼儿人数最多,虽然吃到的肉比第一种少些,但它的好处是不容易被鱼刺卡到喉咙。第三种吃法是用勺子东挑一块肉西挑一块肉,挑着挑着鱼刺就混在了一起,找不到没刺的肉,又不敢把鱼和刺一起吃进嘴里,只好放弃去吃别的'菜了。这种吃法吃到的肉是最少的。餐后我表扬了所有的幼儿,夸他们真的都很能干,没有老师的帮忙也能自己吃鱼了。离园时我听到思羽对奶奶说;“今天中午是我自己吃的鱼。”我听到这话不禁让我有很多的感触。 “今天是我自己吃的鱼。”很普通的一句话,话语中流露出很多的自豪和自信,我突然觉得小班时我对有些孩子太呵护了。那时生怕他们被鱼刺卡到喉咙,又怕他们吃不到很多的鱼肉,因此吃鱼时,我和保育老师总是细心地帮他们把鱼刺分离,再让他们吃,殊不知孩子鱼是吃到多了,本领却没有学到。新《纲要》指出“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、受照顾的需要,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地独立要求,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,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、自立的尝试。”我们真的多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。当然造成我们过度保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们对孩子的不放心。他们总觉得孩子太小,自己穿衣穿不整齐,自己吃饭吃不干净,因此更多时候宁可包办代替,这种心理也把压力转交给了我们。
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是在告诉我们尝试后就会有经验。今天用第三种方法吃鱼的小朋友虽然吃到的少,但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点,相反他觉得是自己吃的,反而对自己很自信。相信下次、下下次一定会一次比一次吃到的多,不久的将来他们也能学会第一种吃鱼的方法。吃鱼如此,做其他事又何尝不是这样,所以家长和老师更多的时候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,也许一开始他们会做得很糟糕,我们不要责怪他们而是要给予指导和鼓励,因为不久他们就会做得很好。
幼儿园中班老师的随笔12中班的幼儿年龄在4到5岁之间,这是幼儿园教育的转折期,这个时期的幼儿好奇心强,很想与他人交往,动作能力较小班好了很多,好动好玩也成为了他们的天性。因为种种天性,他们之间的摩擦也就变得多了起来。
面对中班幼儿的摩擦,该如何去做呢,这需要我们先找到摩擦的原因,对症下药。有些摩擦很小,根本就是很小的问题,也对孩子没有什么很直接或间接地伤害。教师或家长在这个时候就不要忙着去解决,给幼儿自己空间时间,让他们自己解决,这时候的家长或老师只能是一个引导这的角色,不要过早参与进去。有些问题就是因为参与过早才会让幼儿没有机会自己动手解决,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剥夺了幼儿的锻炼机会。就像如果一个小孩一不小心摔了一跤,一般情况下,先叫的一定不是孩子自己,一定是旁边的家长,这样一来,孩子就会觉得真的好痛好委屈,不哭一下是不行的。当然,如果是遇到摩擦有些大,会有伤害的,像打架之类的,家长和老师就不能当旁观者了,这就需要及时进行制止,但并不是劈头盖脸的进行责怪,而是把孩子分开,等他们冷静下来后在进行原因的讨论,如果是某一方做的不对,要及时要求其道歉。但道歉并不是只是说一句“对不起”,得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了,以后不能在这样做了。绝对不能让“对不起”三字变成万能的。在调节完了以后,老师或家长就该想一想了,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,为什么这个孩子会用武力来解决事情。这是值得深思的。
有些小朋友很想跟别人一起玩,可他又不知道该怎么打交道,这时候,他可能就会拍别人一下,因为不得当的动作,会引发一场摩擦。这样的话家长和老师就应该告诉小朋友一些与他人交往的正确方法。还有一些小朋友很喜欢武力解决问题,我在他们家长身上找到了原因,因为家长也喜欢武力解决。还有的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受了点委屈,就在宋他到班上的时候,当着所有孩子的面训斥那位犯了错误的孩子,还告诉自己家的`小孩“不要那么老实,别人打你的时候你也给我打回去......”对于这样的言论我还是不能认同的。当然,为自己的孩子觉得委屈,无可厚非,但他不能教孩子以牙还牙吧。宽容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美德,何况你要给你的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啊,你总不希望你的孩子将来小肚鸡肠吧,何人不会犯错呢,何况是这么小的孩子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,这是一定的。
总之,面对幼儿之间的摩擦。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,用我们的爱心、耐心、宽容心对待每一位孩子。如果能做到“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就完美了。
幼儿园中班老师的随笔13在“现代工具”活动中,幼儿看了我从网上下载下来的很多现代化的工具后,充满了创作的热情,纷纷表示要搞发明创造。于是,我就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创造清洁工具。
这次主题的区域活动,形式有绘画、插塑、搭建、橡皮泥塑等。一段时间过后,我发现孩子们的.创作非常有新意,面且作品也很好看。可是,除了绘画作品孩子可以保留下来之外,其他的作品很难保留。如果用照相机拍下孩子的作品,那有多好呀!我说出这个愿望,孩子们创作起来更带劲了。我从园里借来了数码照相机,为每位幼儿的作品拍照。当我来到积木组时,只见钰钰在擦眼泪,桌子上一样作品也没有。这个平时挺机灵的小姑娘今天是怎么了?于是,我轻轻问她原因,并保证帮助她。
终于,她向我敞开了心扉:“今天没有搭成功,因为已经没有轮子了。”听到这句话,我马上表扬她做事认真,并让大家一起拍手鼓励她。此时,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。但是,我还是为她创造了一个机会,让她重新搭了一个。等我刚刚为幼儿盛好饭菜,走到她身边时,她的作品已经完成了。我马上补拍了一张照片。听着她那轻快的脚步声,我松了一口气,为孩子的成功,也为自己给她留了一个机会。从这次意外的活动中,我感觉到,老师不要吝啬一个机会。这对于老师来说,可能是麻烦了一点,可对于孩子来说,却意味着师生感情变深了、成功的体验变多了、信心增强了。



